院士退休與科學權威
????在中國,院士是非實在是多啊,尤其是在兩年一度的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新科院士即將出爐之際。
????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巨額索賄參評中科院院士所引發(fā)的媒體關注剛剛降溫,南京大學王牧教授與聞?;⒔淌谶@兩位同為今年中科院院士熱門候選人之間的論文是否作弊就成為科學界熱門話題,并且因為王牧聲稱退出院士評選而得到了大眾媒體的關注。
????這場風波熱度未減,便是坊間對有關部門計劃讓院士退休的熱議,而隨即有院士提出多次告退而不得,隧再次成為媒體焦點。
????的確,最近幾年可以用院士選舉是非多來形容。先是不斷爆出候選人有舞弊嫌疑,后來又集中在部委、國企高管參選院士(主要是中國工程院),還有院士候選人利用科研經費供養(yǎng)小三,再加上“煙草院士”爭端,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等。事端如此之多,也難怪媒體和公眾輿論要周期性地拿中科院(學部)以及中國工程院開刀。
????其實,在本質上,造成張曙光削尖腦袋想選院士和年長院士欲告老還鄉(xiāng)而不得的原因是一樣的,無非是科學或科學共同體所構筑的權威成為了當今社會的極為重要的資源,也就成為了獲利或者保證既得利益的重要手段。前者是個人要獲利,后者則是機構需要靠院士來保證獲利,多一個院士多一道保證,特別是科學與技術因為涉及學科分野而需要多重權威的情況下。
????那么,院士又是如何具有如此影響力的呢?
????首先,像世界各國科學院一樣,中科院或工程院本身并不能賦予自己的院士任何權力,使后者在國家議程中享有任何特權或特定的發(fā)言權。院士的這種發(fā)言權更多是由體制本身所賦予,而體制本身所賦予,又分成合法的賦予以及由于官員對自己權威不足以及對自己決策合法性不夠的擔憂所產生的讓院士來背書的需求。
????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只是規(guī)定,中科院院士是“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其職責只是依托學部接受咨詢、接受委托進行調研和促進科普,不要說指點江山,院士們的書面權力中甚至不包括規(guī)劃本學科的發(fā)展這種家務事。
????然而,幾乎所有的國家重要科技課題,其領導人一定要院士,國家其他重大項目中涉及科技論證的,也一定要院士牽頭掛帥,這已經成為中國決策的不成文的慣例。這一慣例,既來源于多年來中央“科學決策”的要求,也是因為有了院士背書,政策制定者似乎就會覺得自己有了尚方寶劍。在這個意義上,院士們可以說是“被賦權”。
????而體制之所以要賦權給院士,無疑是因為科學自身??茖W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科學共同體——由從事科學專業(yè)工作的人組成的群體——自身的特點也使科學具有權威性。在理想的情況下,科學共同體要嚴格按照科學的規(guī)矩、理性的精神行事,發(fā)表論文、評定職稱甚至是評選院士,都要按照共同體自身的規(guī)矩辦。這種科學共同體的自治與科學和技術所具有的巨大社會效益合在一起構成了科學共同體、包括置于其頂端的院士對社會其他成份的相對權威。
????然而,當這種權威被不斷用來強化甚至是維持其他社會成份的權威時,尤其是其他社會成員包括重要的政府部門和各種各樣的機構時,對院士的依賴就大大走過了頭。自然,院士所在機構和有關部門就極不情愿因為院士退休而讓自己相當部分的權威憑據“非自然消亡”。
????實際上,盡管科學和科學共同體的作用極為重大,但科學的邏輯并不能全部取代社會運行的正常邏輯??茖W家們相對于其他社會成份的相對權威如變成了絕對權威,那只能說維系其他社會成份的整個體制出現了問題。
????那么,院士們正常的、而不是“僭越的”科學權威應如何體現呢?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時的一個經歷很說明問題。在參加一次我們項目組織的會議,邊上坐著一個年紀不輕的科學家,自己還要拎著一個沉重的資料箱。輪到他發(fā)言時,不想這人就是現任的美國科學院院長拉爾夫?賽瑟羅恩(Ralph J. Cicerone)教授??茖W院院長大人光臨,既沒有行政首長迎接,也沒有麻省理工的校長作陪,甚至連個拎包的人都沒有。對他的最大禮遇,是發(fā)言時間比別人長一倍。
????可見,如果要讓院士們能平安退休,讓院士體制既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又不會屢屢成為輿論的風口浪尖,我們需要的,無非是讓科學的權威發(fā)揮其本來的作用,把科學還給科學自身。(財富中文網)
????筆者為中科院《科學新聞》雜志原總編輯,美國康奈爾大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