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藝術只屬于你
????文化生活是當代都市轉型中變化迅速的一塊。評判一座超級都市國際化和先進的標準,已經遠不止于基礎建設水平和經濟數據,而明顯地走到了一個更深的地步——城市結構的復合性,以及管理復雜多元文化的能力。這點上,相信人們不難感受到,近些年中國的大城市都在絞盡腦汁做文化的文章。每個地方都要想辦法建立“文化名片”。一到秋天就是遍地文化活動的季節(jié),博覽會、文化節(jié)、展覽周、演出季……文化藝術類行業(yè)的人各個忙得團團轉,但喧鬧之后,有多少展覽和活動,多少表演和藝術作品是有意義的,令人難忘的?
????后全球化的時代,人們用同樣的手機,吃同樣的漢堡,拎著同樣的包,不是趕赴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就是回到千篇一律的公寓。我們一周可以穿梭在若干個時區(qū)的若干個城市,但是不再感到興奮與欣喜,因為無論哪個城市好像都那么相近。當物質極度趨同的時代降臨之后,什么是我們這個世界根層的“多元”?毋庸置疑,是文化。
????藝術文化對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健康發(fā)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最簡單的形式就是永久性公共藝術,以及,令人興奮的、隨季節(jié)和主題發(fā)生的臨時城市藝術項目。在這兩點上,紐約和倫敦應該是全球城市的典范,隨時不會讓人失望,無論是藝術專業(yè)人士,還是普通民眾。早在1965年,當時的紐約市長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調撥政府經費作為基礎建設工程中配套的藝術品經費來源。1982年紐約市議會通過著名的《百分比藝術法》,規(guī)定預算在2000萬美元以內的公共工程,必須撥出不低于1%的費用作為公共藝術品的設置。自此,紐約的核心景區(qū)、重要街道、博物館、圖書館、學校、醫(yī)院、公園、法院、碼頭、警察局、消防站……甚至地下管線工程能夠暴露在地面的部分,比如井蓋,氣閥等,都會伴隨令人驚艷的公共藝術。
????作為政府主導的有力補充,“公共藝術基金會(Public Art Fund)”和“創(chuàng)意時代(CreativeTime)”組織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們分別是專門負責在紐約市里設置臨時性公共藝術,和策劃執(zhí)行另類與跨界公共藝術的機構。前者更多涉及到與大師級藝術家合作創(chuàng)作巨型作品,比如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巨型蜘蛛爬過洛克菲勒中心廣場;草間彌生的波點花園漂浮在中央公園蓄水池;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布魯克林橋下實施37米高的人造瀑布;和最近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隋建國在中央公園廣場剛剛完成的大型雕塑群。后者則可能在曼哈頓的空中、河里策劃藝術項目,同時更多與青年藝術家合作,在電子廣告牌、公共汽車、快餐店紙杯等等媒介上創(chuàng)造展示藝術和創(chuàng)意的舞臺。這些政府決策、民間商業(yè)機構,乃至私人贊助人的努力,不僅從文化的角度幫助一個國家和城市樹立了前衛(wèi)、開放、包容的形象,也實際解決了大量就業(yè)問題,創(chuàng)造了城市旅游、廣告、展覽演出等相關行業(yè)經濟收入,活躍了社區(qū)生活,甚至能夠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下為城市提升信心。
????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公共藝術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時不可或缺的關注對象。法國政府市政建設的預算中必須留出1%用于公共藝術建設。在瑞士和奧地利,每個地方州的財政預算中都要為公共藝術留出一席之地,比例可以自定。英國雖然沒有相關方面的強制法規(guī),但是根據全球最大的調查公司之一Ixia的報告顯示,2010年至今,英國每年年度公共藝術市場容量至少達到五千萬英鎊,項目數量逐年穩(wěn)定增長。這其中很大比例的項目,無論是可收藏的永久性雕塑實體,還是臨時的表演藝術或無法保存下實物的復合裝置,都會由私人資金和公共資金聯合推動。
????全球化之后,流動性極強的都市社會結構嚴重導致全球當代文化交織發(fā)展,產生眾多文化蝴蝶效應。沒有人會懷疑劇院、美術館、音樂廳存在的必要性。但融入到普通人生活中,展示給流動隨機人群,能與觀眾更近互動的城市藝術是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可小覷的。日本在這點上又將藝術最亙古不變的、最根層的功用發(fā)揮到了極致。瀨戶內海諸島是日本傳統的交通樞紐,同時扮演著傳播新文化的重任,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觀。但隨著科技發(fā)展,政治數度變遷,小島變得問題纏身,人口流失、四處工業(yè),海洋被污染。為了切去頑疾,政府從20多年前開始了一條不可思議的——利用藝術重振當地社會的小島復興之路。在保留歷史民居,資助傳統民間藝術同時,2010年開始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節(jié)。絕不是四處可見打著“國際”旗號敷衍了事的活動,是真正一流當代國際大師級藝術家匯聚的博覽會,形式非常豐富,從建筑、大型戶外雕塑裝置,到豐富的室內多媒體藝術、傳統繪畫,到聲音、表演……利用了小島古樸、天然的環(huán)境不僅互動性極強,而且產生一種時空跨越,喚醒人心底的對我們的天性、對自然和未來的思考,頗具意義,吸引了大量各國各地參觀、旅行者,非常值得學習,是城市規(guī)劃和藝術展覽兩面的范例。
????我們總是希望,藝術點滴的美好都可以在最大范圍,被最大限度地放大。博物館、美術館是絕對不夠的,而別說今天的中國,最能教育“收藏家”、贊助者的,和最快吸引眼球的都是商業(yè)機構。美術館再好的展覽也不如拍賣行一個天價的消息引起的關注大。藝術家和藝術品都“被奢望”、“被要求”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藝術真切的意義全淹沒在虛榮和虛假之下了。期待有一天我們能習以為常的生活在藝術之中,無論是在藝術館還是街頭,無論是藏家真正可以擁有作品,還是普通人只是在一本好書里看到自己喜愛的藝術品,那一刻,人們都在心底擁有藝術的美好。(財富中文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