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遠而反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老子形容,有個物體在混混沌沌中生成,于天地未成形之前便已存在。它寂寥空虛,獨立永恒而不改變,循環(huán)往復(fù)而無危殆,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源頭。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叫它作“道”,又勉強稱呼它為“大”。大,《說文》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河上公注:“不知其名,強曰大者,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曰大也?!?/p>
《老子正詁》的作者高亨認為,道既然已經(jīng)以“道”為名,則不該又以“大”為名。而且《老子》與《莊子》書中皆不見以“大”為“道”的名字。所以他主張“大”、“逝”、“遠”、“反”皆是用來形容“道”的,而不是“道”的名字。因此,“強為之名”的“名”應(yīng)該是“容”,即勉強形容的意思;而“大曰逝”與后文中的“曰”并不是“稱說”的意思,應(yīng)該作“而”字解。
道體沖虛廣大,疾馳遠逝,不過有往必有反,正如萬物化生于自然,一定會復(fù)本歸根于自然。這可以同《老子》第十六章聯(lián)系起來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比说哪抗獠粦?yīng)放在蕓蕓并作的萬物身上,而是應(yīng)當轉(zhuǎn)向虛靜的根本。徐梵澄在《老子臆解·道經(jīng)十六》中說:“‘虛’與‘靜’交相為用。虛其心,靜其意,然后能觀。事縈于懷則不虛,方寸間營營擾擾,則亦不能靜。此與大學(xué)之言‘靜而后能安’也同。”虛靜即無為,在此之中,道家的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老子宣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保ǖ谒氖哒拢?/p>
《說文》:“復(fù),往來也?!痹谌f物都蓬勃生長之時,可以觀察到循環(huán)往復(fù)的規(guī)律。因為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最后都會回歸根本?;貧w根本就是靜,靜則“復(fù)還性命”?!靶悦倍秩绻植?,可以看作是普遍的宇宙之“命”與特殊的人生之“性”的結(jié)合,萬物之根與人生之本在這里是一致的,復(fù)“命”也就是復(fù)“性”。子思也嘗言“天命之謂性”(《禮記·中庸》)。所以,老氏之言“復(fù)命”,也即孔門之言“復(fù)性”也。河上公注曰:復(fù)還性命,乃道之所常行也。能知道之所常行,則為明。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詐,則失神明,故兇。
第二十五章也可以同第六十五章聯(lián)系起來:“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玄德又深又遠,同物復(fù)歸本原,這樣才能極大地順乎于自然?!胺础笔欠禋w自身、不離自身之謂。因而,“遠曰反”與“與物反矣”,都意指道的作用是帶著天地萬物,回歸到道之中,也就是“道法自然”。
逝、遠,都用以形容大道的深遠、玄冥。逝:往也,河上公云:“復(fù)逝去無常處所也?!蓖蹂觯骸笆牛幸??!苄袩o所不至,故曰逝也?!边h,“窮乎無窮,布氣天地,無所不通也”。逝遠而反,意思是萬物的發(fā)展生生不息,卻逐漸遠離于道(“逝曰遠”),而發(fā)展到極端又復(fù)歸于道(“遠曰反”)。在第四十章,老子提出他的著名命題“反者道之動”,認為大道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運行而返回到本初。
錢鍾書先生精辟地指出,老子此句中的“反”有二義?!耙徽?,正反之反,違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回’字亦有逆與還兩義,常作還義)?!保ā豆苠F編》,第445頁)漢語里這個一字而含相反二義的例子,體現(xiàn)出中國古人的辯證智慧。
就違反之意,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xué)史》中說:“一事物若發(fā)達至于極點,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此即所謂‘反’,所謂‘復(fù)’?!彼?,“反者道之動”的意思就是,向反面轉(zhuǎn)化是道的發(fā)展規(guī)律、道的動態(tài)。老子反復(fù)申說這個道理,指出“福禍”、“正奇”、“善妖”、“貴賤”、“高下”、“美丑”、“壯老”、“與奪”、“損益”、“曲全”、“枉直”、“洼盈”、“鄙新”、“雌雄”等等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第五十八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二章);“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第三十九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第三十六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第二十八章)。這里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的反語表達,他的思想觀念都是反著說的,所謂“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在老子看來,一切均處于兩兩相對之中,“對反”之概念、范疇及命題,遍及老子全書。而在事物對反的相互依存關(guān)系中,老子又提出“相反相成”的哲理,認為道處在不斷的循環(huán)往復(fù)之中。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道之運行看作是一個圓,到達終點即是返回到開始的起點。
錢鍾書比較說,“反”字兼“反”意與“返”亦反之反意,類似于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豆苠F編》第二冊《老子王弼注·“反者道之動”》如此解釋“反者道之動”:“‘大’為正;‘逝’者,離去也,違大而自異,即‘反’;‘遠’乃去之甚、反之極;而‘反(返)’者,遠而復(fù),即反之反(de-negation),‘至順’即‘合’于正。故‘反(返)’,于反為違反,于正為回返;黑格爾之所謂‘否定之否定’,理無二致也?!彼踔琳f,黑格爾論述辯證法“數(shù)十百言,均老子一句話之衍義”(《管錐編》,第446頁)。(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