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為道不遠人——君子論之六
在傳道的時候,不是要把自己的一切作為標準來衡量別人,而是要以人純正的本心作為標準去勉勵別人。
《中庸》第十三章記孔子的一句話:“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笨鬃诱f:中庸的大道在吾人的身心之中,不會遠離人。假使有人標榜修為中庸的大道,卻反身向外,那將使大道與人遠離,就不可以稱為道了。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孔子引用了《詩經(jīng)》。“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瘓?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p>
《詩經(jīng)》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蔽罩诚鞲?,應(yīng)該說不會有什么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是會發(fā)現(xiàn)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jù)不同的人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對待,只要他能夠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一個人可以做到忠恕,離道就不遠了;而什么是忠恕呢?自己不愿意被施加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對“道不遠人”這句話,朱熹在《四書集注》中作出如此解釋:“道者,率性而已,固眾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遠于人。若為道者,厭其卑近以為不足為,而反務(wù)為高遠難行之事,則非所以為道矣?!敝祆湔J為,“道”之所以“不遠人”,是因為它具備兩個特性:其一,人皆“能知”——它沒有那么深不可測;其二,人皆“能行”——它并非遙不可及??墒?,現(xiàn)實中總有那么一些人,舍近求遠,刻意追求深奧、難行之事,這種做法并不是真正的“為道”之舉。
“道”人人能知能行,實與天賦同來,是故《中庸》第一句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比说淖匀环A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叫做“教”。
《中庸》又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生活就是道,離生活而覓道,無道可尋;于生活而悟道,天機盎然。這就有點莊子所說的“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的意思了。道從來不遠離人。遠人則道無所麗,又何以為道乎?
子思示人求道之方,曰惟當取則于一身,而不待外求也。這幾乎是修道大師們的通論。比如六祖《壇經(jīng)》:“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蓖蹶柮饕舱f:“夫圣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p>
有關(guān)內(nèi)與外,孔子在《中庸》里的這段論述就對己與對人之關(guān)系講得十分清楚。朱熹《中庸章句》說:“若以人治人,則所以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別。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人之所以為人者,在于身心之則,是故“以人治人”,即是說君子依照“人”這個準則去對待人;也因此,“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句著名的成語,本意乃是“用他自己本有的道來糾正他”。《朱子語類》有條語錄說得非常清楚:“人人本自有許多道理,只是不曾依得這道理,卻做從不是道理處去。今欲治之,不是別討個道理治他,只是將他元自有底道理,還以治其人。”
斧柄要砍削成什么樣子?手中的斧柄就是最好的參考。這個比喻有深刻的含義:人們在處理與他人關(guān)系的過程中,往往一味向外尋找而無視自身的存在,其實自身恰恰能夠提供一個可行的尺度或法則(其則不遠)。所以,在傳道的時候,不是要把自己的一切作為標準來衡量別人,而是要以人純正的本心作為標準去勉勵別人。朱子解之曰:“蓋責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遠人以為道也。張子所謂‘以眾人望人則易從’是也?!?/p>
第十三章這一段真正的著重處,亦即《論語》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在《論語》中,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對弟子解釋說,孔子的“一貫之道”在于“忠恕”,實際上也就是給弟子們指明了途徑和方向:中庸之道惟以忠恕為途徑也。
朱子言:“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違,去也,如春秋傳‘齊師違谷七里’之違。言自此至彼,相去不遠,非背而去之之謂也。道,即其不遠人者是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于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于人,亦不遠人以為道之事。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是也?!?/p>
孔子語境中的“忠恕之道”,包含子事父道、臣事君道、弟事兄道和朋友之道?!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這是說,君子的道有四個方面,我孔丘連其中的一個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yīng)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yīng)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yīng)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yīng)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實踐,平常的謹慎言談,如果自己的才能還有所不足,就不敢不努力自勉;如果自己的才能有余,也不敢把本領(lǐng)使盡。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方為一位篤實君子。
朱注說:“求,猶責也。道不遠人,凡己之所以責人者,皆道之所當然也,故反之以自責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踐其實。謹者,擇其可。德不足而勉,則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則謹益至。謹之至則言顧行矣;行之力則行顧言矣。慥慥,篤實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豈不慥慥乎,贊美之也。凡此皆不遠人以為道之事。張子所謂‘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是也?!?/p>
為道很難,圣人如孔子,尚且從四大方面對自己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更不用說凡夫俗子了,怎么會沒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呢?不過,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離道不遠了。說到底,君子處世,就是要謹遵六個字:“言顧行,行顧言”。